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【青铜铸造】失蜡法是个怎样的存在?

相比范铸法,失蜡法更加简便、快捷,更易塑型,成本与人工也更加低廉。上海博物馆,以馆藏的一件西汉鎏金透雕蟠龙铜熏炉的炉身为例,展示了失蜡法工艺的大致流程,步骤简述如下:

1. 制作腹部的泥芯与蜡模、刻纹饰

用泥料塑造熏炉腹部内芯,阴干后在芯上贴蜡片,并在蜡片上雕空、刻纹饰,形成腹部蜡模。

2. 制作整体蜡模

用蜡料塑制出熏炉的蟠龙形底座;然后,还是用蜡料,在底座下面塑制出一个浇冒口;接着,将带有浇冒口的蜡质底座,与腹部蜡模焊接组装在一起,这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蜡模。

3. 制范

在蜡模表面,用稀释的泥浆反复涂敷,形成能够承受铜液冲击的厚度;阴干后,在泥浆层外,用草拌泥包覆,制成整体泥范。

4. 失模

将泥范的浇冒口朝下,入窑低温烘焙。经过烘焙后,泥范不仅变硬,而且使得泥范内的蜡模融化,顺着浇冒口流出。

这样,就自然而然在泥范与内芯之间形成了空腔,这个空腔就是即将铸造成型的熏炉的造型。

5. 浇铸

将泥范的浇冒口朝上,向内浇注铜液。等铜液冷却后,去除外范内芯,打磨精加工。

以上,就是对失蜡法工艺流程的简单介绍。可见,失蜡法不需要分范、组范,对于一些造型奇特的铜器,如镂空铜器,用失蜡法制作起来更简单。

失蜡法,是失模法的一种。失模法,就是用耐火造型材料包覆于可失性模之外,成为无范线的整体铸型。这种可失性模的材料,是所有可融、可挥发、或经燃烧后只剩余少量灰烬、因而易于清理的可成形材料,例如:坚硬的动物脂肪、蜂蜡、松香、植物纤维等。

早在1980年代,巴纳发现,有绳纹提梁的青铜器,提梁上没有范线痕迹,有些器耳有明显的粗大纤维遗迹。他认为,这些提梁,是以绳状物为模,用耐火材料包裹后,加以焚烧,模子被烧成灰烬,清理完灰烬后,在浇铸成型。

谭德睿先生考察了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商代晚期“戈”枭卣(藏品号27215),其绳纹提梁,除双耳部位有范线和细线捆扎痕迹外,其余部分没有范线。他认为:这种提梁的模子,是用麻、草类纤维制成的绳索做成,绳索的两端各自绕成一个圈环、用细线捆扎;然后用泥料包裹绳模,在两端的绳环处分型;烧掉绳模后,再进行浇铸。

根据这一判断,谭先生做了模拟试验,证实了工艺的可行性。据此,谭先生认为,中国的失蜡法,起源于这种焚模法,这种技术最早见于商代晚期,在失蜡法出现后逐渐消亡。

不过,是不是所有的绳纹提梁都是用失模法铸造的呢?我们可以在一些绳纹提梁上看到似乎是通贯全器的范线。

至于失蜡法,更有学者对商周时期中国存在失蜡法提出了质疑。他们对失蜡法有着怎样的怀疑呢?请继续关注本微信公众号。

图片来源与参考文献:

微博网友@常bobo

《中国青铜器全集》

吴来明等:《雄奇宝器——古代青铜铸造术》,文物出版社,2008年

华觉明:《中国古代金属技术——铜和铁造就的文明》,大象出版社,1999年